散文读书的两层境界
近日偶然看一个访谈节目,一位学生家长抱怨孩子执意要报考中文专业,“我都搞不懂,这个专业学完出来能干什么?还不如学金融或者计算机专业,有个一技傍身,出来好找工作嘛。”这位家长的想法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群的心声——读书就是为了工作,为了赚钱。
说到读书,人们往往将其与名和利紧密相连。“书中自有黄金屋,书中自有千钟粟,书中自有颜如玉”。古代读书人之所以能够忍受寂寞,寒窗苦读,最根本的动力就是“一举成名天下知”的荣耀。时至今日,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,工作压力的加大,很多人都把有限的时间用在了自己认为最有用的书籍阅读上。以便在残酷的`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,能够最大限度地改善自己及家人的生活。当然,人们在追求功利性读书的同时,增长了知识,也增强了才能。受书本潜移默化的影响,在不自不觉中提升了自己,正所谓“开卷有益”吧。
这里要说的是,读书除了功利性的境界,还有第二层境界,那就是修为性境界。这种境界就是让我们超越功利,读书不要只想着实用,更要注重修养,丰富人生的内涵。每个人的生命和生活领域都是极其有限的,个人的意志受制于环境和时代。在这一前提下,当面对苍穹或是纷繁复杂的社会时,我们时常会感叹自身的渺小。人的生命脆弱如一支芦苇,在岁月的河流中起起伏伏。一场火灾、一次车祸,一场意想不到的疾病、一次不期而至的遭遇,都可能突然改变一个人的生命轨迹,甚至让一个生命戛然而止、烟消云散。而阅读,赋予每一个人生命的价值,在风雨飘摇中摇曳出最动听的音符。
读书可以打破个人生命的局限,极大地扩展我们人生的视野。书籍无疑是人类思想的汇集区,先贤的智慧在这里储存。透过一页页泛黄的书页、一行行睿智的文字,我们看到历史在这里沉淀,数千年的波澜壮阔、社会变革的动荡,人类命运的跌宕,在这里一一呈现。一个人只能生活在当代,而阅读可以突破自身狭窄的生活空间和单纯的感官局限,通过对先贤智慧的传承,反思过去,连接未来,感性的生命得到无限延长,我们将获得人生最珍贵的东西——心智的成长。
为“功利”而读书也罢,因“修为”而读书也罢,这两层境界并无正误之分,更重要的是我们得到了什么。有这么一个故事:小和尚认为整天敲鱼诵经,不见收获,所以准备下山。主持让他走前用竹篮把缸里的水畜满。小和尚提起竹篮来到河边,结果可想而知,刚跑几步水就漏光了。如此几次,小和尚都空手而归。老和尚坚持让他再去,又往复几次,小和尚最终还是提着空竹篮回来了。老和尚看着小和尚,指指竹篮说:“你看看篮子有什么变化。” 小和尚看了看竹篮说:“篮子变干净了。”老和尚又说:“修行,就像这竹篮打水,看似毫无收获,但洗涤了心灵。”小和尚顿悟,又返回念经了。由此联想到读书,无论功利与否,只要投入其中,必有所获。一个人一旦与书结缘,每天“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”,生命就有了经典的滋养,文化就会在心灵里积淀,人生的视野便会日渐辽阔。当有一天,我们对山川万物充满了热爱,对每一个生命满怀尊敬。在遭遇困境时能够从容淡定,在事业发达时依然心静如水。那么,这就是读书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的好处了。
文档为doc格式